“2022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大会暨生物发酵营养健康产业系列高峰论坛”在济南隆重召开

2022-07-23

图片

图1  大会会场

为了促进生物经济与健康产业的融合,推动生物发酵营养健康产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2022年7月13日,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主办,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希杰集团、维康益生菌(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2022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大会暨生物发酵营养健康产业系列高峰论坛”在济南召开,此次大会的主题是“立足创新之本、共融协同发展”。产业大会由7月13日上午的“院士及著名专家论坛”主论坛,及7月13日下午的“氨基酸营养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益生制品健康产业发展论坛”和“生物活性功能营养健康论坛”三个分论坛及系列专业论坛组成。

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长于学军、石维忱名誉理事长出席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陈坚、郑裕国、任发政、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天津科技大学校长路福平等90余专家莅临会议并做相关主题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洁主持。

图片

图2  于学军理事长致辞

于学军理事长在致辞中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以食为天,在我国迈向中等发达国家的新发展阶段,食物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特别是营养均衡的不断增强,人民对营养强化产品、功能和保健食品的需求日渐旺盛,这对生物发酵产业的调结构、增品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利用生物发酵制造的营养功能原料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化妆品等行业。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6月17日,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两个重磅文件的出台,对中国生物发酵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同时,也为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新路径、提供了指引。生物发酵产业前景广阔、大有作为,全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近年来,生物发酵产业持续推进“三品”战略,使与之相关的普通食品、特膳食品和营养健康食品等消费品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从传统的满足基本衣食住行的消费品向满足更高层次身心健康需求的消费品转移。如赤藓糖醇、透明质酸钠等获批作为新食品原料,拓宽了使用范围,市场效益明显。“十四五”期间,生物发酵产业将积极响应国家的产业政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优化标准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形成有效供给,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扎实推动我国由生物发酵大国向生物发酵强国迈进。 

图片

图3  孙宝国院士报告

孙宝国院士做了“大食物观与食品产业创新”的主题报告,从食物和食品、食品原料创新、食品风味创新、食品功能创新、食品生产创新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首先,他对食物、食品和大食物观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食品原料创新方面,他指出,食品主料要通过功能挖掘和工业化、现代化生产,把曾经用来充饥的食物,做成百姓欢迎的预制健康食品;食品配料要增加品种,要实现标准先行和技术突破;生产过程要实现低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生产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食品添加剂要继续严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淘汰落后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加快对先进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适度增加先进食品添加剂品种数量、加快先进食品添加剂的国产化步伐、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添加剂品种;食品风味要高度重视食品风味研究与创新,提升食品风味质量和健康水平。在食品功能创新方面,他指出,要通过食品功能创新,把普通食品做成健康食品。食品功能物质创新要研发生产各种功能物质,通过科技创新,适当增加食品中功能物质的含量,提升食品的健康功能。在食品生产创新方面,他指出,传统食品工业化的关键是现代化,要靠先进可续的技术支撑,把人工变成智能,用现代科技提升、改造传统食品产业,实现由手艺到工艺、由经验到科学、由人工操作到智能控制的飞跃。预制菜将助力中国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未来5年会发展成为万亿级的产业,预制菜的工业化生产不能靠人海战术,而是要用现代化的装备。

最后,他说,大食物观的核心是多元化,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风味、营养、健康和文化需求,大食物观统领下的中国食品产业原料和产品都要多元化、标准化,生产要现代化,市场要国际化。预制食品是未来几年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要推动“藏粮于食”、“藏食于民”上升为国家战略。

图片

图4  陈坚院士报告

陈坚院士做了“发酵产业:食品蛋白资源挖掘与创制”的主题报告,首先带我们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重要论述,习总书记指出“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大食物观”的重要意义是可以保障供给、提高健康效益、实现环境友好。


在发酵产业,向植物微生物动物要蛋白方面,陈院士从向植物要蛋白、向微生物要蛋白、向细胞要蛋白三个方面阐述了目前的主要研究工作、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产业示范情况。在产业发展需要特别关注方面,陈院士提出了三个重点,一是极端酶,极端酶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化学适应机制将在未来食品工业中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并介绍了极端酶发现的新方法;二是底盘细胞构建技术,天然微生物菌株的合成能力有限,利用合成生物学对特定的细胞底盘进行重编程,有利于提高效率,研究应从代谢网络重构与优化、代谢模型设计与创建、代谢机制解析与调控入手。三是气体发酵,采用生物固碳技术,利用存量大、价值低的非食品气体,生产燃料、化学品、蛋白质等生产必需品,具有价值高、范围广的重要意义。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进一步加速底盘细胞的开发,通过“硬件”——发酵设备与“软件”——底盘细胞的有机结合,可实现废弃碳源的高效转化与利用。


陈坚院士指出,生物发酵进入“大时代”:大规模、大业态、大市场、大龙头、大集群、大安全、大品牌;必须有“大格局”:大合作、大平台、大科学、大技术。通过打赢十四五发酵关键技术攻坚战,实现发酵领域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发酵产业为贯彻大食物观、全国统一市场、双碳目标应该作出更大贡献!”

图片

图5  郑裕国院士报告

郑裕国院士做了“维生素维生素类营养化学品的生物合成与制造”的主题报告,他首先指出,维生素是一类重要的营养化学品,与人民的营养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全球维生素行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了以我国为生产中心,海外德国巴斯夫、荷兰帝斯曼补充的生产格局。大部分维生素具有易被氧化、不利于后续加工的缺陷,通过制备维生素类似物或衍生物,可维持维生素本身生物活性,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等特性,主要包括维生素脂类、糖苷类及结构类似物等。我国维生素消费水平低,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结合我国维生素生产技术及成本优势,未来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他还指出,维生素行业的主要技术壁垒是技术和资质壁垒、资金壁垒、人才壁垒和品牌壁垒。


在对生产技术进行阐述时,他指出,维生素的化学工业化生产始于1934年,此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80%产品由化学法合成,收率高、得率稳定,技术成熟、生产成本低。但同时具有路线复杂、技术壁垒高、反应条件苛刻、设备要求高、多使用有毒试剂、安全及环保问题大等劣势,因此实现对维生素化学合成的绿色替代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并对脂溶性、水溶性维生素的具体生产技术路线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对生物制造技术进行分析时,他指出,生物制造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过程需求适应性强、环境友好、生产效率高等优势,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并对已经实现生物法产业化的维生素产品,以及生物法生产还存在瓶颈的维生素产品进行了详尽分析。


最后,他说,维生素类营养品的生产技术正处于以化学合成为主向生物合成转变的关键时期;维生素生物合成技术壁垒主要涉及合成途径冗长、过程调控复杂、无法精准控制、产量低等,需要结合组分学分析、实验室进化、代谢工程、合成生物学和下游产业集成的工具和策略;维生素类产品的发现与生物合成是生物产业中科学发现、技术开发、工程创新和产业集成共同作用的结果;开发更多的维生素类营养品及其生物制造技术,可以打破国外垄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实现产品创新,意义重大。

图片

图6  任发政院士报告

任发政院士做了“发酵乳与健康”的主题报告,他首先简单介绍了发酵乳的发展历史,详细介绍了发酵乳对健康的功能性。他指出,经研究发现,发酵乳可以有效缓解心血管疾病、缓解肥胖及慢性病、促进机体免疫、促进骨骼健康、调节机体健康、改善肠道黏膜屏障修复、改善慢传输性便秘,并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作用机理及研究数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也指出,肠道菌群数量庞大、复杂度高,与机体多种疾病相关,且具有个体特异性,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通过对发酵乳的研究,发现了益生菌的功能机制,从而催生了益生菌产业的发展。他针对益生菌对肠道健康的作用、缓解慢性肾病的发展、改善功能性便秘、改善消化不良、改善抑郁、改善肥胖等功能,从流行病学、作用机理、使用效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在介绍精准营养时,他说,精准营养已经成为美国NIH未来10年营养研究战略计划的主要内容,精准功能因子主要为:益生菌、后生元、多糖等。其中,后生元是实现精准营养干预的重要功能基料。后生元是益生菌经加工处理后的代谢成分统称,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道屏障、调节免疫和代谢的作用,可通过神经系统发出信号。后生元具有益生菌无法比拟的优点:一是在技术方面,加工和贮存稳定、容易生产和工业化、产品应用范围更广;二是在安全性方面,不会导致菌血症、不会转移耐药基因、适用于新生儿和敏感人群;三是在益生功能方面,作用靶点更广泛、更易被肠道吸收、不抗生素的干扰。对于后生元产品的最主要形态为混合发酵液干燥制粉,关键生产技术需要突破关键菌株的选择和工程化、建立后生元的定性定量方法、以及功能因子的挖掘和分离等。

图片

图7  马延和所长报告

马延和所长做了“生物制造与生物经济”的主题报告,对生物制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说,工业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以生物体的机能生产燃料、材料、化学品或进行物质加工的先进工业模式,具有清洁、高效、可再生等特点,有可能在能源、化工和医药等领域改变世界工业格局,开创一个财富绿色增长新纪元。


他指出,以可再生碳资源为原料,可以获得与石化原料类似的产品,而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对于节约一次性化石资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重大意义,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方向。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等化学工业产品,不断被生物法生产工艺革新,为环境质量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全球化学品产量增加了4倍,而生物技术使废物的生成却减少了约20%。面对重要经济植物资源枯竭和过程污染严重的现状,创建微生物合成途径与工程细胞,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谈到《 “十四五”生物经济规划》提出“到2025年生物经济要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到2035年我国生物经济综合实力要稳居国际前列”时,他指出,我国生物制造产业是生物经济重点发展方向,应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产业,助力我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生物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生物技术广泛赋能生物产业。


最后,他提出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原料问题,目前我国生物发酵产业的原料主要为粮食淀粉,与粮食安全需要平衡关系,需要加快非粮原料路线的突破。二是核心技术供给问题,从原料到产品需要依靠菌种与工艺的整合,极大提高生物制造关键技术的供给,如细胞设计、重构、创建新的生化反应等,将传统化工产业,转变为绿色可持续的生物制造产业。三是知识产权风险,我国发酵工业产业规模全球第一,但工业菌种的缺失,是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心腹之患与卡脖子问题,应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产权菌种,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建立专利保护体系,参与产业国际市场竞争。

图片

图8  路福平校长报告

路福平校长做了“健康食品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主题报告,在对健康食品及其重要性进行介绍的时,路福平校长说,目前健康食品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可分为营养补充型、抗氧化型、减肥型、辅助治疗型等,我国健康服务产业链主要有五大基本产业群。他以日本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及产品情况为例,具体分析和介绍了健康食品国际现状和发展趋势,列举了最受欢迎的功能原料、最流行的产品配方及功能成分的常见来源。同时,还分析了欧美健康食品特点。他指出,国际健康食品将呈现发展迅速、全球社会化和全球贸易化、“素食”及植物性保健食品占比增大等发展趋势。在对国内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介绍时说,我国健康食品主要为普通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不同功能保健食品的功效评价要求不同。我国健康食品发展趋势主要为:产品资源新颖化、产品功能专一化、产品类型多样化和产品包装国际化。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思维在经历了农业思维、工业思维、产品思维后,向品牌思维发展。


在健康食品发展的技术方面,部分传统的食品加工技术正在受到严重挑战。化学反应处理食品原料,增加了有害物质的掺入;过度加工过程降低了食品营养价值,也增大了潜在的危害物。以天然食物作为原料,以大自然的温和生物制造策略开发健康食品是健康食品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利用生物体进行大规模物质加工与转化、为社会提供工业化是食品的新兴领域,主要以微生物细胞或酶蛋白为催化剂、或以经过改造的新型生物质为原料制造食品,并结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工程等技术。


健康食品的开发主要在全谷物食品、低钠低盐食品及各类功能因子方面。同时,要研究功能因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功能因子代谢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功能因子对特殊膳食人群健康改善的影响。


最后,他说,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生活幸福的基石,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健康食品的发展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主论坛还邀请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覃先武副总经理做了《酵母在未来生物产业中的展望》的报告,景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姜桂廷董事长做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的报告,江苏泰兴黄桥经济开发区何清副主任以《弘扬黄桥决战精神强势打造中国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城》为题,介绍了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城建设进展、研究院和入住企业情况和相关配套政策,并欢迎生物发酵和食品制造等企业落户黄桥经开区。


作为2022年生物发酵产业的首场盛会,各位参会代表、嘉宾收获满满,给予了高度评价,取得了圆满成功!


文章来源: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



版权所有:上海信世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5026220号
技术支持:开坚信息